懸崖邊的戰爭

作者: 記者彭禎伶、朱漢崙╱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7月18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記者彭禎伶、朱漢崙╱台北報導】

隨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釋出QE3即將緩步退場的訊息,歷時10年的全球負利率時代可能暫告段落,對壽險業而言,正是重新出發的好時機,但對國銀業者而言,卻仍因放款市場激烈的殺價競爭,不僅未嗅到從負利率時代解放的契機,反而仍在進行困獸之鬥。

國銀高層指出,在2008年金融海嘯結束後,國內金融圈曾有利率回升的短暫現象,但為時不到2年,央行利率政策又急轉直下;再加上包括DRAM、太陽能、面板業等過去的高科技明星產業,近3年來倒帳事件頻傳,使得國銀在放款市場上的利差越益微薄外,還遭受「壞帳」夾擊。

投資歐美債券 獲利讚

此時,財務部門在股市或是公司債的操作,可說成為另一主要獲利來源。

其中兆豐銀在公股行庫間的財務操作績效不僅亮眼,且數度擔綱全行獲利重角。例如,兆豐銀的財務部去年大賺45億元,其中大半獲利來自海外,包括對大陸銀行擔任美元拆款金主,或逢低買進歐洲公司債,時隔半年多後逢高賣出大賺近50%,使兆豐銀免於「負利率」影響。

中小型銀行方面,京城銀行在董事長戴誠志操盤下,去年靠大舉買進歐美公司債,反手賣出,大賺之外,還配發每股1.5元的現金股利,令很多大型銀行望塵莫及,這些都是銀行因應負利率時代調整腳步及獲利結構的成功典範。

對壽險業來說,低利率困境是從2002年開始,2008年達到高峰,靠著不斷爭取政策開放及大股東力挺,逐步走到今天,壽險業者表示,在美國QE可望逐步退場,美國及台灣10年期公債殖利率已反彈下,漫長的黑暗隧道已現「曙光」。

壽險業表示,公司經營主要看名目利率,從2002年開始,國內利率大幅下降,且欠缺足夠的固定收益商品可投資,當時壽險業靠著爭取海外投資提高上限,資金流往海外投資更高利率的商品,仍能緩解利差損的壓力。

業者回憶,最痛苦時候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全球利率急速下降,且大部分的股市也表現不佳,匯率又大幅波動,那年整體壽險業虧損1,267億元,大股東面臨空前未有的增資壓力,投資部門壓力緊繃到對任何投資都再三考慮,深怕再踏到地雷。

市場預期 利率逐步升

壽險業者說,當時還是只能往國外投資,不斷爭取提高投資上限一路到45%,又爭取開放外幣傳統保單,接著爭取外幣保單額度排除在國外投資額度外,2010年開始爭取外匯準備金,去年3月外匯準備金上路後,NDF避險至少節省1%,業者說:「最不好的時光已過去,至少現在看見曙光了。」

特別是近期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反彈到2.2%,台灣10年期公債曾是全球最低利率,也反彈到1.35%左右,市場預期利率會開始逐步攀升。

業者吐口大氣說:「現在壓力至少沒有前幾年那麼大。」未來壽險資金至少4成還是往國外走,尤其是大陸市場,爭取QFII及RQFII額度提高,可以投資人民幣股債,分散風險,提高收益率,國內則加碼台股、公共建設等,只要能去化資金,未來獲利就有希望。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