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金融透視/利率改革:行百里者半九十

中央日報 – 2013年7月29日 上午11:20

7月19日,大陸中國人民銀行發佈了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公告,決定自7月20日起取消貸款利率的下限,全面放開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管制,取消票據貼現利率管制,對農信社貸款利率不再設上限。這次改革是央行繼2004年取消貸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2012年擴大貸款利率下浮區間和存款利率上浮區間之後,邁出的重要一步。

 正如《新世紀》雜誌7月15日的報導所言,當前取消貸款利率下限的改革可謂水到渠成。2012年央行已將貸款利率的下浮區間擴大到基準利率的0.7倍。考慮到資金成本和盈利空間,銀行在發放貸款時幾乎沒有觸及七折的貸款利率下限;同時,銀行的全部貸款中執行利率下浮的貸款占比也很小。據央行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2013年3月,全國一般貸款中執行利率下浮的貸款占比僅為11.44%,比年初下降2.72個百分點;而執行上浮利率的貸款占比高達64.77%。

 在此背景下,央行取消貸款利率下限就好比是教練告訴擅長頭球的運動員可以用腳射門,這樣的規定自然不會對銀行近期的經營狀況產生實質性影響。但新規則必然會激勵運動員有意識地強化用腳射門的練習,因此這次利率改革的意義在於,銀行在貸款利率管制解除之後會未雨綢繆,致力於提高貸款定價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優質企業在將來可能以更低的成本獲得貸款,從而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

 貸款利率放開的意義還體現在,它的實施意味著整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佈局只剩下最後一步:存款利率上限的放開。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樂觀地認為利率改革全程已過半。存款利率的放開這一步是最難邁的一步,也是經過理論論證、實踐證明的利率改革過程中最難啃的骨頭。

 以美國為例。儘管美國有較為完備的制度環境和適應能力較強的金融機構,但其存款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仍經歷了漫長的16年。1970年6月,美國開始放鬆對大額可轉讓存單(CD)的管制;1980年3月正式頒佈法律,分6年逐步取消對定期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即取消Q條例;1986年4月,取消了儲蓄帳戶的利率上限,這標誌著美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完成。即使美國在放開存款利率管制時不可謂不謹慎,利率市場化之後也仍出現了處於競爭劣勢的小銀行紛紛倒閉的局面,1987年至1991年,美國平均每年倒閉的銀行高達200家。

 對比美國,中國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任務更為艱巨:中國的制度環境尚不完善,缺少保護存款人利益的存款保險(放心保)制度;銀行的定價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也不盡如人意。因此,要打好存款利率市場化這一場攻堅戰,必須遵循“先大額後小額,先長期後短期”的漸進主義原則,在借鑒美國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宏觀環境和金融機構的特點穩步推進。

 從利率改革的全域來看,利率改革之難還在於它從來不是一項獨立的改革,也不僅意味著利率管制的放開,可以說,它是複雜系統工程中的重要一環。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配套工程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利率改革要求中央銀行培育基準利率,理順利率傳導機制。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央行調控經濟的手段必然從數量型調控轉為價格型調控,貨幣政策的仲介目標也將從貨幣供應量轉為利率。市場化的基準利率不僅應在利率體系和金融產品價格體系中處於基礎性地位,還應能將中央銀行的調控信號有效地傳遞到金融市場的其他利率水準上。中央銀行必須保證以下兩個環節的有效性:一是中央銀行對基準利率影響的有效性,二是基準利率向其他利率傳導的有效性。而當前不管是Shibor還是國債利率,在以上的兩個有效性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尚不能成為完美的“利率錨”。央行在培育基準利率、完善利率期限結構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二,利率改革過程中,監管當局要重點考慮中小金融機構對利率市場化特別是對存款利率管制放開的承受能力,有效保障金融機構的平穩運營和宏觀金融系統的安全性。除了近期積極籌備的存款保險制度之外,監管機構還應提高監管水準,改進監管方式,如改革暴露出諸多問題的貸存比監管,為商業銀行生存、發展和公平競爭提供優良的制度環境。

 第三,監管機構不僅要防止銀行業的過度競爭影響金融體系的安全,還要防止大銀行利用其在市場上的壟斷地位聯合控制存貸款的定價,把市場利率形成機制演變為少數銀行的利率壟斷機制。如果出現這種局面,利率市場化的結果就會背離初衷,利率改革無法起到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銀行之間的競爭將會更加不平等。土耳其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就曾出現過這樣的情形。不過,從大陸的現狀來看,銀行業已經形成了多種所有制形式的大中小銀行並存的局面,利率改革之後出現壟斷定價的可能性並不大,但我們仍要做到防患於未然。

 最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目的就是讓市場機制在資金的配置中發揮主導性的作用,從而達到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目的。但長期以來,大陸政府在資金配置過程中存在行政性干預,通過直接干預貸款或各種各樣的補貼措施分配資金,這導致經濟中出現了利率對微觀主體的軟約束現象。可以說,在大陸經濟和金融的運行中,無論是宏觀方面的一些痼疾,如資金配置缺乏效率、利率機制難以發揮作用,還是微觀方面的某些問題,如銀行的不良資產、企業“投資饑渴”、微觀主體信用缺損等,都或多或少的同資金配置的行政性干預有一定關係。

 因此,大陸要真正實現利率的市場化和資金的合理配置,最關鍵的政策舉措就是切實完成政府職能的轉變,放棄對貨幣資金配置的直接行政干預,並代之以間接調控。

 政府應取消對國企的不合理的顯性和隱性補貼,讓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業展開公平競爭,這樣做也可以改變銀行和企業對政府救助的預期,從而有助於培育市場化運作的、對利率的變動反應敏銳的微觀主體。中央政府還應理順各級政府分配關係,增強地方政府財力,規範地方政府在資金配置中的不當行為。唯有如此,行政性的資金配置才能讓位於市場配置方式,所有制形式優先的原則才能讓位于效益優先的原則,資金價格才能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的作用。

                       (大陸國研網專供,作者:北京大學經濟學院 宋芳秀)

【中央網路報】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