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宏觀縱覽/洶湧熱錢 大陸降息可能性增大

中央日報 – 2013年5月22日 上午11:10

伴隨著3月以來人民幣升值步伐的加快,人們對熱錢的關注度重新上升。巨量熱錢湧入導致銀行代客結售匯差額迅速上升,直接在外匯市場上形成了對人民幣的需求。由於中國大陸資本專案僅有限開放,不能通過經常專案正規管道進入中國大陸的國際資金基本可歸類為熱錢;不論以何種形式進入中國大陸的資金,最終都要在金融體系的外匯資產專案上得到反映。因此通過計算中國大陸金融機構外匯資產變動和國際收支專案變動的差額,可粗略測算出進出中國的熱錢流量規模。今年一季度,銀行代客結售匯差額累計超過了1000億美元,同期貿易順差規模只有431億美元,金融項下投資差額約60億美元,粗略測算熱錢流入達500億美元以上;如果以同期貨幣當局外匯占款增加額1500億計算,則一季度不能解釋的熱錢流入額達1000億美元;如以同期金融機構外匯占款增加額約2000億美元計,一季度流入的熱錢規模高達1500億美元。如果算上通過虛假貿易“合法”進入的資金,規模還會更大些。

 不過,筆者不同意本幣升值吸引海外資金流入的觀點,而是認為此輪人民幣升值是熱錢流入推動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本輪熱錢再度湧入是國內吸引和國外推動兩種合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海外熱錢去年12月重現爆發態勢,但起先人民幣匯率在加大波動區間的政策引導下,反而有貶值表現,直到3月末,外匯持續流入積累起對人民幣的巨大需求開始顯現,人民幣才出現急速升值之勢。

 與危機前樓市是中國大陸對海外資金最重要的持續吸引力源泉不同,此次是資本市場尤其是股市充當了吸引海外熱錢的“磁極”。熱錢對博取資產升值收益總是有著一種特殊偏好。去年,滬深股市持續低迷,市盈率、分紅率超過銀行利息和債券利息的藍籌股開始出現,加上海外股市持續上漲普遍收復或接近收復2007年金融危機衝擊造成的“失地”,滬深股市價值“窪地”突出,海外資金進入滬深股市熱情悄然醞釀,並在年底集中爆發。由於同期中國大陸對房價調控雖然效果未能達到預期,但投資樓市短期快速獲利的機會已大幅縮減,因此,股市成為對本輪湧入中國海外熱錢的單一引力場。看2012年12月以來的滬深股市上漲曲線,基本和熱錢流入中國的波動態勢一致。

2012年,全球主要央行再度一致寬鬆,先後推出量化寬鬆升級版,加上當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泡沫破裂擠壓出了先期投資於其中的遊資,國際金融領域遊資再度氾濫。美聯儲不但延長了扭轉操作期限,而且擴大了量化寬鬆規模: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QE3),歐洲央行連續推出兩次長期再貸款操作(LTRO),降息25個基點,再融資利率水準下降到了2008年雷曼破產時水準。日本全年五次擴大寬鬆規模,並兩次延長寬鬆到期日,寬鬆規模達到101萬億日元,發達國家過剩流動性推動了國際熱錢到處尋求出路的行為。

 為應對洶湧進入的熱錢,中國大陸貨幣當局一方面加強了貿易真實性的檢查,另一方面加強了資金匯兌的監管;同時通過在公開市場上加強流動性回收,對沖熱錢對穩健貨幣政策的衝擊影響,保持了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偏緊的狀態。從現有情況看,熱錢未對中國經濟和金融產生大的影響,衝擊主要產生在匯率影響上。從應對熱錢的手段看,我國央行還有許多政策工具可供使用,尤其最有效和國際上常使用的利率調整還未被使用,說明中國大陸政府認為熱錢衝擊仍在可控狀態。從監管部門開始對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加強監管的行動看,貨幣當局已開始重視熱錢的衝擊影響,未來或有更多的應對措施出臺;隨著國內物價持續低迷,以及保增長壓力加大,使用降息手段的可能性也在逐漸增大。

 當下,美國經濟復蘇態勢正逐漸得到確認,而中、歐經濟運行卻更多受到風險羈絆,放緩趨勢延續;國際商品市場運行也已表現出了走穩態勢。滬深股市在經歷了年初的持續上漲後,作為國際遊資主要配置標的資產藍籌價值股的風險—收益邊際已改變。在國際經濟、金融基本面發生變化的情況下,隨著中國大陸貨幣當局對熱錢流動監管的加強,未來進入中國大陸熱錢或放緩。

             (大陸國研網專供,作者:上海證券註冊國際投資分析師CIIA 胡月曉)

【中央網路報】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