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在台成功與否 債券市場成觀察指標

作者: 陳林幸虹 | 中央廣播電台 – 2013年3月14日 下午5:12

台灣國內的人民幣業務在2月6日鳴槍起跑,在短短不到1個月的時間內,國內指定外匯銀行(DBU)的人民幣存款已突破100億,3月12日首檔以人民幣計價的「寶島債」也正式掛牌上櫃。寶島債已成為金管會今年推動的主軸,未來人民幣商品在台灣的推行能否成功,債券市場將是重要的觀察指標。

◎人民幣業務上路 各銀行就戰鬥位置

中央銀行在今年農曆春節前夕宣布人民幣業務在台灣正式上路,也開啟國內銀行搶攻人民幣資金的大戰。為迎接這一天,台灣各銀行高階主管在半年前,也就是去年8月31日兩岸貨幣清算MOU完成簽署時,已經就戰鬥位置。渣打國際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符銘財說:『(原音)去年8月31日是個重要的日子,我永遠都記得,我們那一天的交易室是熱血沸騰。因為很多主管把他們的抽屜打開,為什麼?因為規劃很久的有關人民幣相關業務的計畫都可以拿出來了,因為已經放在那邊很久了,都快長灰塵了。包括風險控管、資產負債管理以及外匯交易,這些都要拿出來重看,看能不能用。』

走一趟台北市的銀行街南京東路,到處可見銀行門前高掛人民幣存款訊息的布條或是大海報,像是匯豐銀行掛出「人民幣優惠定存實施中」、花旗銀行強打「高利活存新資金 3個月2.88%」,台灣銀行也打出「人民幣業務開辦了」等字樣。

◎人民幣去化活絡 未來在台發展關鍵

兩岸貨幣清算機制上路,吸收人民幣存款成了各銀行的新業務指標。銀行搶人民幣存款除了因為有手續費可賺,主要還是看好未來可做的人民幣放款、投資香港「點心債」、以及中國大陸金融機構發行的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和貿易融資。銀行手握人民幣後,如何去化並運用,以進一步創造人民幣資金池,是未來人民幣能否在台灣市場蓬勃發展的重要關鍵。符銘財說:『(原音)如果你有辦法創造人民幣的資金池,那你沒有辦法留住,充其量台灣只是籌措人民幣,這個錢無法留在台灣,它會到香港去,倫敦或是新加坡。沒有市場,只是一個capital base或是capital pool的概念,你沒有market。』

3月12日上午9時,櫃買中心敲下響亮的鑼聲,正式宣告台灣首檔以人民幣計價的「寶島債」正式掛牌上櫃,劃下歷史性的一刻。

這檔2016年到期的人民幣債券由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發行,初級市場發行利率2.9%,共發行人民幣10億元,全由銀行、證券和票券業以及企業法人認購。掛牌首日報價在100.04人民幣及100.05人民幣,也就是投資人買1張票面10,000人民幣的寶島債,要用10,040人民幣或10,050人民幣。

金管會副主委王儷玲強調,「寶島債」是今年的政策主軸,在跨出第一步後,希望短期內能超越香港「點心債」3千億人民幣的規模,成為台灣退休基金及長期機構法人投資的重要市場。

◎專家:寶島債要勝點心債 法規得鬆綁

不過,匯豐台灣銀行總經理李鐘培指出,香港「點心債」在2007年發行,去年共發行了1,600億人民幣。香港允許大陸企業赴港發債,台灣卻只允許台資企業在台灣發人民幣債券;另外,台灣對於人民幣債券有評等要求,香港卻沒有,相當寬鬆,因此寶島債想要追過點心債,除了法規得進一步鬆綁,也必須帶起次級市場的流通熱絡度。他說:『(原音)將來台灣的寶島債,雖然開始的時間比香港慢了6年,但如果要創造一個好的市場,必須要有次級市場。』

人民幣在繼美元、澳幣、歐元後,加入台灣的外幣市場,台灣自我期許能夠像香港一樣,成為人民幣的離岸中心。未來相關人民幣商品像是人民幣保單、基金等,也會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推出,在以人民幣計價的「寶島債」打響第一炮之後,未來人民幣商品能否在台灣推行成功,債券市場的熱度或許可以成為觀察指標。

……..文章來源:按這裡